区域性股权市场是非上市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

ས་ཁོངས་རང་བཞིན་གྱི་རྐང་དབང་ཚོང་ར་ནི་ཚོང་རར་ཞུགས་མེད་པའི་ཁེ་ལས་ཀྱིས་ཐད་ཀར་མ་དངུལ་འདུ་འཁོར་གྱི་ཐབས་ལམ་གཙོ་བོ་ཞིག་རེད།

凌伟华:为水轮机调速器“把脉”的三峡人

发布日期:2022-02-17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 张艳如) 在三峡电厂水轮机调速器的检修现场,一位头戴蓝色安全帽、身穿深蓝工装的老师傅正用长满老茧的手在不同的管路和阀门上抚摸,这是凌伟华师傅又在给调速器“把脉”。

       凌伟华:为水轮机调速器“把脉”的三峡人

       水轮机是水轮发电机组的重要设备之一,调速器对于水轮机就像离合器对于汽车,控制着水轮机的转动速度以及进入水轮机的水量。

       凌伟华,活跃在水轮机调速器车间一线的技术工人。近三十年在调速器旁的“摸爬滚打”,独创“望、闻、问、切”,他已经可以为这巨型机器“把脉”了。

       说“望”,通过油位器别人只能看到油位多少,他能通过油位多少看到调速器设备内部是否完好无损;

       谈“闻”,走过油槽别人可能不会注意到油的味道,他能闻到油味的变化,进而获知设备是否异常;

       道“问”,不懂就问,虚心求学是提升自我水平的不二之选,他更多的是问自己,潜心钻研;

       话“切”,别人只能通过振动仪才能测量到设备的震动幅度,他用耳朵便可以听出振动幅度大小,判断设备运行是否安稳。

       三峡水电站自建成以来,屹立于长江之上,日夜不息发挥着它的光和热。拥有3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和2台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总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三峡正用它体内蕴藏的巨大能量为人民安居乐业保驾护航。而这一浩大工程的平稳运转离不开像凌伟华这样的匠人之心的呵护。

专注出绝活

       “设备也是有生命的,琢磨它的脾气需要我们沉下去,再沉下去,不能猴子掰玉米,心浮气躁”。不管是直径200mm的压油管路,还是只有10mm的控制管路,甚至零件与零件之间几微米的间隙,凌伟华都了如指掌。

       在凌伟华看来,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

       1982年,凌伟华从湖北省电业技工学校热能动力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葛洲坝水电厂工作。三年学徒期间,当时的条件遇到不少困难。凌师傅回忆,当时相关的专业书籍很少,参考资料也很少,只能抄别人的笔记学习,然后自己慢慢揣摩。

       2001年凌伟华进入三峡水电站工作,更广的平台需要更高精尖的技术。凌伟华刻苦钻研很快精通了相关技术,通过对机组“望、闻、问、切”就能准确判断出故障原因并迅速开出“药方”。

凌伟华:为水轮机调速器“把脉”的三峡人

       三峡机组在投入使用之前会进行设备调试,以满足各项指标需求,专业术语称为“接机”。多方会对设备进行评估,包括外国专家。让共事多年的胡军记忆很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调速器主配出了故障,很多人一筹莫展。凌师傅提出,肯定是设备下面有个排口孔,里面进了沙子,造成无法正常运转。大家一检查,果然在排口孔内发现了颗粒。

       在三峡水电站工作十多年来,凌伟华通过这种方式,成功解决了机组在开机时不能建压、机组主配发卡、比例阀故障等多个棘手的设备问题。在一个个的小问题中积累成长,如今他是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10~2016年间三次被聘为长江电力调速器一级专家。

要追求 要学习

       凌伟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一定要有追求,要不断地学习”。

       三峡投产之初,左岸机组均是国外引进,相应的设备资料也是英文版的。这无疑不利于设备的推广使用。三峡厂内组织翻译,但没在生产一线工作过的员工很难翻译得“原汁原味”。其中最为人乐道的莫过于“dry test”和“west test”这一小插曲。从字面意思理解,两个词组无非就是“干试验”和“湿试验”。但是行业内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专业术语,相应的设备研究工作也就开展不下去。凌师傅最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某天突然醒悟,这不就是“有水试验”和“无水试验”嘛!“有水”不就是“湿”,“无水”不就是“干”嘛!

       对于英文版的图纸和资料,性格倔强的凌师傅为了更好理解原文意思,从来不用别人翻译好的,对不认识的单词,他不厌其烦,一遍遍地翻字典,将中文注释标注在英文单词下面。“我不看现成的。翻译好的还不如我自己翻译的呢。”打开他的书柜,随意翻开一份英文图纸或是说明书,你可以看到一行行书写工整的中文注释。

       言传身教,倾囊相授

       三峡水电站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导师带徒弟就是重要的培养机制之一。凌伟华作为三峡水电站的核心骨干力量,每年都会带至少一两位新人。他带出的徒弟,目前都已成为他们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让同事李艺印象深刻的是凌伟华带徒弟的方式。“每天我看到凌师傅带着他们拿着图纸从头到尾地讲解,机器结构啊工作原理啊。还带他们到厂房,到处爬上爬下的,为的是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博士生付兴伟去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刚进水电站就投入了凌伟华门下。凌师傅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风格深深地影响着他。有次跟师傅测量同精度,蹲在机器旁已经有将近两个小时,测量同精度的时候,一量精准度偏差缩小到100微米(注:100微米等于0.1毫米)左右,达到行业标准了,付兴伟觉得已经差不多了,可凌伟华却很严肃地告诉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差不多,精准度偏差必须小于80微米。”

       凌伟华带的徒弟大多都已得到提升,很多级别比他都高,但他却30年如一日坚守在生产一线,沉得下心,不浮不躁。

       提及对未来的规划,凌伟华憨笑着说:“主要是老老实实干活。人还是要有所追求,要不断地学习。我打算在三峡电厂待到退休。”

       凌伟华近三十年的光阴围绕调速器转,换来的是技艺的炉火纯青,换来的是内心的成就感,换来的是同行的尊敬,换来的是三峡的精准安稳运转,换来的更是一片安居乐业。也许他就像一颗兢兢业业运转的小齿轮,并不轰轰烈烈,但唯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小齿轮,才能推动中国梦的航船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