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募资端来看,国家层面不断出台政策,激励和引导各方资金进入绿色金融体系,私募股权行业也从中受益,缓解募资难困局;从投资端来看,传统经济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将会催生大量新的投资机会,也会诞生出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优质公司。今年以来,绿色创新资本的力量逐步显现,产业龙头、绿色科技企业、财政资金纷纷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展开合作,成立碳中和主题绿色投资基金。
但不容忽视的是,相较于发达市场,我国PE/VC践行绿色投资起步较晚,相关制度仍待完善,投资经验也尚在积累过程中。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私募股权机构需充分认识到,实现“30·60”目标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需要切实增强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秉持长期绿色价值投资理念,注意风险防范,真正挖掘出有需求、有潜力的绿色企业,有效服务于国家能源结构转型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私募股权迎来“绿色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需要巨量的绿色投资。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约为3.5万亿元,占2020年GDP的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左右,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同时,据国际能源署分析,实现碳中和所需要的技术中,还有75%没有被商业化或大规模应用,这意味着绿色科技研发与商业化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不难看出,实现碳中和所需资金量巨大,且大部分是新能源、能源基础设施以及低碳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转型等长期的投资。而研发新技术、推广新产品通常意味着高风险,单靠政府资金、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远远不够。
“特别是目前全国碳市场刚起步,碳价还可能发生较大变动。”光大“一带一路”绿色基金投资总监唐博文表示,这就意味着减排或者零排放技术带来的收益可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债权融资的风险收益结构也不相符,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绿色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
同时,绿色低碳转型也将为私募股权基金带来快速成长的机遇。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进一步催生金融服务创新和大量投资机会。证监会市场监管二部主任王建平日前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表示,未来传统工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碳排放大户也将被纳入碳市场。细分这些碳排放大户产业链的上下游,可从中发现巨大的减排市场潜力。其中,仅当前可看到的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储能技术、绿色化工、非化石能源应用等就将引发颠覆性的创新。
此外,私募股权行业当前存在部分产品脱离实体经济的空转现象。证监会在近日召开的2021年系统年中监管工作会议中指出,继续稳妥有序化解私募基金领域风险。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曹永刚表示,碳中和赛道是传统制造业新的增长极,为PE/VC提供了重视科技制造领域、紧密结合实体经济、回归投资本源的动力和机遇。
“双碳”目标重塑行业投资格局
私募股权基金是促进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这一点已成为各方共识。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末,与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环境治理、清洁能源等绿色相关的私募基金超过500只,管理规模逾2000亿元。其中,股权创投基金占比超九成。
去年9月以来,国内政策密集发布,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项目和低碳企业倾斜。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2021年2月发布的《基金管理人绿色投资自评估报告(2020)》显示,私募股权行业绿色投资体系建设正在不断发展,绿色投资战略管理情况大有改善,超过86%的被调研机构有专门高管或公司级委员会对绿色投资业务负责;绿色投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开展绿色投资研究的机构近四成,超20%的机构建立了针对投资标的的绿色评价方法。
去年9月,光大“一带一路”绿色基金会同国际一流中介机构,对标全球头部PE及母基金,设计了整套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体系,覆盖投资决策、投后管理、项目退出等各环节,成为国内首只完整采用ESG投资标准的股权投资基金;今年3月,盛世投资发布碳中和战略声明,宣布将全力推进机构从自身运营到投资业务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升级,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国内首家发布碳中和战略的资产管理机构;8月4日,中金资本与山东发展投资控股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山东绿色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该基金利用亚洲开发银行等多家国际组织资金撬动资金,标志着中金资本旗下的首只碳中和主题基金进入实质性投资阶段。
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梁红表示,高瓴通过前瞻性的行业研究,持续加大对气候变化、新能源、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布局。未来,高瓴将持续寻找产业升级和科技突破的新机会,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分析人士表示,在碳中和目标下,国内正迎来投资热潮。我国PE/VC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践行ESG理念,发展ESG投资模式已开始扬帆起航。碳中和、零排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国内私募股权行业的投资格局。
开展绿色投资仍面对多重挑战
国内绿色股权投资基金起步较晚,目前仍面临标准化信息披露机制尚未建立、投资实践方法和工具缺乏、市场认知不足等诸多困难与挑战。
“当前,我国多数金融机构尚未充分理解气候转型的相关风险,也未建立识别、分析和管理此类风险的机制,在认识和内部能力上,与国外领先机构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我国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机构仍然存在对绿色技术的认知和经验不足、基金存续期较短等问题,导致PE/VC对绿色技术的投资不足。
分析人士表示,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要加快提高自身专业性,坚持价值投资,对企业长期发展、核心竞争力及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勇于探索,切实找到与传统财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工具,将绿色投资理念真正纳入投资决策全流程。
在完善绿色基金绩效评价标准上,唐博文表示,要强化绿色基金的信息披露,尤其是加强推动基金投资组合中的企业信息披露。目前,绿色基金的信息披露程度仍然不足,社会资本难以判断什么样的绿色基金是真正“绿色”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资人的积极性。
“此外,可以探索对绿色基金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唐博文表示,中基协2018年发布了《绿色投资指引(试行)》,明确基金管理人应每年开展一次绿色投资情况自评估,未来可以探索第三方评估,对于基金投资运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进行评价,进一步增强公信力。
在政策与实践的协调机制上,马骏建议,建立鼓励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投资支持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出台支持绿色技术转移转化众创空间、绿色科技孵化器、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