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SPAC上市机制不仅有助于港交所成为内地企业赴境外上市的首选地,还将助力中国新经济企业取得更合理的估值。
所谓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俗称“空白支票公司”,即投资机构先发起一家空壳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市募资,再收购拥有实际业务的企业实现资产注入。金杜事务所合伙人钟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相比传统IPO流程,SPAC具有资产注入操作时间短、费用少、流程简单等优势。
SPAC的创新之处在于,是先行造壳、募集资金,然后再进行并购,最终使并购对象成为上市公司。毕马威中国资本市场咨询组总监谭晓林对记者表示,SPAC制度正成为中国香港构建多元化市场结构、争取成为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首选目的地。
谭晓林说:“新经济企业近年在中国内地迅速崛起,当中很多行业甚至还衍生出很多不同的细分赛道,其崭新的商业模式并非一般投资者可以完全理解。传统上市的估值模式牵涉大量投资者,不利于新经济企业取得合理估值。SPAC制度下企业的估值主要取决于发起人和私募基金,新经济企业也有望受惠于此取得理想的估值。”
不同于美国在SPAC上市制度中没有规定必须引入私募基金,港交所SPAC制度要求必须引入私募基金,并根据目标公司的估值规模设定了不同的私募基金最低比例,这就让私募基金在上市的定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为买卖双方提供较为客观的定价参考。对SPAC投资者来说,可以减低SPAC发起人为了促成交易刻意抬高目标公司估值的风险,对目标公司来说,则可以用来验证估值是否合理。
SPAC上市机制最大的好处是减低不确定性,传统上市定价一般是在路演过程中根据市场反应来决定,因此不确定性较高,特别是在市场气氛低迷,投资者普遍采取观望态度的时候。SPAC方式上市的定价是由SPAC发起人与目标公司股东共同协商确定,因此目标公司股东在定价过程中有更大的话语权。
基于这些优势,也使众多企业热衷通过SPAC制度上市。SPAC递表公司Vision Deal执行董事、易界Deal Globe创始人冯林表示,中国香港首批SPAC公司都在精选优质企业完成收购与资产注入,只有首批SPAC公司实现不错的投资回报与良好收购运作成效,才会吸引更多全球投资机构参与投资,驱动中国香港SPAC蓬勃发展。
钟鑫指出,港交所SPAC规则也未排除标的公司是上市公司的可能性。中概股有望通过SPAC制度跳过私有化环节,直接完成港股IPO。当然,这对SPAC制度如何满足美股私有化的一些交易安排会有一些挑战,但依然有机会通过设计实现。
今年2月22日,港交所便迎来首个由中概股天境生物发起的SPAC。毕马威中国资本市场咨询组合伙人邓浩然对记者分析,中国香港资本市场一直以来的定位都是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目的地,毕竟中国香港作为中国企业与世界各地投资者接轨的桥梁有着其独特优势。剩下的问题则是港交所能否把握机会,在政策配套方面为这些企业来港上市创造有利条件。